本案聚焦“股权转让+对赌条款”情形下个税的应税事实与纳税时点:法院认定转让完成即生纳税义务,后续业绩补偿属新的法律关系,不影响既往纳税。文章以课税要素与实质课税原则为框架,提炼裁判要点并讨论制度改进路径,为投融资交易的税务合规提供可操作的参考。
2025年10月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税务总局、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发布四项重要法规,分别针对公司强制注销、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、互联网平台涉税信息报送及环境保护税法修订,进一步完善企业退出与治理机制,提升市场透明度,强化税务与环境合规要求。这些新规的实施,将对企业登记管理、信息披露、合规运营及环境责任履行产生重大影响。
《税收征收管理法(修订征求意见稿)》取消了对纳税争议提起行政复议需要清税的前置条件,但将清税设置为纳税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条件。我国已迈入数据时代,已基本建成“以数治税”的税务监管新体系。新技术、新体系下,仍然设置“清税前置”规则,其立法目的正当性、必要性、可能的结果以及程序的妥当性,值得探讨。“清税前置”规则不仅限制甚至剥夺了纳税人的司法救济权,而且可能还会伤害到纳税人之债权人的权利。国家财政收入利益与纳税人权利之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,新平衡的关注点应转为加强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。纳税人权利要得到切实保护,司法救济途径不可设阻,因此“清税前置”规则应予废除。
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对斯曼特公司案作出终审判决,确立董事责任应与过错程度相适应的原则,厘清了催缴义务与股东出资义务的界限。该案为新《公司法》下董事勤勉义务的司法适用提供了重要指引,推动公司治理向精细化、公平化发展。
本文通过剖析GSCP在中国涉及股息与股权转让的税务争议,展现了税务机关与法院在“受益所有人”标准与PPT规则上的不同适用逻辑,并结合BEPS框架,分析中国反避税的未来发展方向。
2025年9月22日,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《关于促进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在资金支持、人才签证便利、跨境资金流动、知识产权转化、数据服务与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,助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