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
农业类上市公司造假案例:舞弊的动因与方法
农业类上市公司造假案例:舞弊的动因与方法
2018-08-31
农业类上市公司造假案例:舞弊的动因与方法
 

/高伟昌

在中国股票市场的近30年的发展史中,财务报表造假、虚增业绩的闹剧屡屡上演。历数那些经典的财务造假案例,农业类上市公司占据较大比重。

早在2002年就退市的蓝田股份(股票代码:600709)号称史上最大造假案例。蓝田股份曾被冠之以农业神话的头衔,其年报显示:公司的蓝田野藕汁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(虽然鲜有人在市场上见到野藕汁、野莲汁)。但,在2001年年报,其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“大反转”:1999年到200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级调整至千万元级别。獐子岛(股票代码:002069)一直是农业股中的绩优股。然而,在2014年10月30日晚间披露的三季报称,因为北黄海遭遇异常的冷水团,公司105.64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灭顶之灾,74亿枚扇贝“因灾”绝收。受此影响,公司前三季业绩“大变脸”,由盈利变为亏损约8.12亿元。

中银绒业(股票代码:000982)、北大荒(股票代码:600598)、绿大地(002200)、新大地(股票代码: )、万福生科(股票代码:),等等,不一而足。这绝非巧合,其中有必然性:

 1、农业受到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天然制约,无法高速扩张

狭义的农业专指从事种植业、养殖业,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土地、海洋等自然资源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,而这些自然资源是有限的,于是决定了农业类公司的扩张必然面对自然资源的约束,无法像工业制造业企业一样实现高速扩张。

但股市投资者希望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能够高速扩张。因此,如果一个公司无法实现高速扩张,则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,从而难以实现IPO的龙门之跃。即使上市,也无法获得高估值,即不便实现再融资,股东也不能再高位套现。

2、单位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和价值都有限

对于农业类公司而言,单位重量的农产品市场价值有限,一公顷土地或水面只能生产有限的农产品,而单位农产品的价格有限,一公斤农产品可能只有几块钱。这就决定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的绝对量、增长速度等都非常有限。这与每单位矿产资源、工业品的高价格不可同日而语。

以上两个天然的缺陷决定了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公司,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(业绩快速扩张),造假成为它们迎合投资者需要的唯一选择。

农业类公司造假有四大独到的有利条件,也是舞弊的常用方法:

1、农产品的交易很多是零散的现金交易,较之银行转账收入的“硬痕迹”,这种模式给做假账、虚增收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2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,公司往往面对普通农户收购初级产品。与一般商品不同,农产品发票由收购方而非销售方开具。这为舞弊公司虚开发票、虚增存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3、很多农产品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公司存货的价值很难确定、盘点困难或者成本畸高,如ST金鳗的鳗鱼、獐子岛的海参。这为舞弊企业虚增存货创造了契机。

4、农产品销售享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。“吹牛不纳税”,即便虚增业绩,也无增加税负之虞。

专业人员